当前位置: 首页 期货资讯 期货资讯

岗村期货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间

第一阶段,改革启动和突破阶段(1978~1984)。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1978年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订约,决定在本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当年产粮13万多斤,户的产量超过了1万斤。邓小平1980年5月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肯定了包产到户。同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加强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会议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明了包产到户的性质,指出在社会主义工业、商业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实行包产到户没有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由此,包产到户的形式迅速在全国扩展开来。

第二阶段,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主要是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决定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以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但实行不久,现实经济环境发生了不利的变化。经济开始过热,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衡,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发生大的波动。为保障城市居民的农产品供给,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在实践中修改为分品种渐进改革方式,从而形成不均衡的市场制度。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整顿国民经济,在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流通、调控方面一定程度上恢复指令性计划管理。针对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逐步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股份合作制、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制度开始发育。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改革全面展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城镇化进程也随之开始。

第三阶段,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新体制。在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推动下,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消了粮食统销制度,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也开始启动和发育。围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农业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建立起储备体系、风险基金及保护价收购余粮制度。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股份合作制逐步兴起和发展。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改革以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民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农村改革的成就,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基本建立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再次肯定了包产到户的改革方向。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又召开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农业书记会议,制定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文件,对包产到户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指出:“这是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现,标志着人民公社制度在实践中的解体。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5年春,这一工作全部结束,标志着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正式终结,中国农业完成了由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到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制度”的过渡。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带来了农业的大发展,国家粮食库存和农民存粮都大幅增加;棉油肉鱼果菜等产品供应充裕,价格也明显下降。这就产生了新的矛盾:农产品难卖、农民增产不增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2000年中央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重点抓好结构调整,这是整个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①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②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实行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③扩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④积极实施发展小城镇的大战略。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农村基本政策,要求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农村改革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改革启动和突破阶段(1978~1984)。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1978年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订约,决定在本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当年产粮13万多斤,户的产量超过了1万斤。邓小平1980年5月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肯定了包产到户。同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加强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会议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明了包产到户的性质,指出在社会主义工业、商业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实行包产到户没有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由此,包产到户的形式迅速在全国扩展开来。

第二阶段,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主要是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决定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以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但实行不久,现实经济环境发生了不利的变化。经济开始过热,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衡,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发生大的波动。为保障城市居民的农产品供给,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在实践中修改为分品种渐进改革方式,从而形成不均衡的市场制度。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整顿国民经济,在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流通、调控方面一定程度上恢复指令性计划管理。针对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逐步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股份合作制、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制度开始发育。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改革全面展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城镇化进程也随之开始。

第三阶段,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新体制。在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推动下,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消了粮食统销制度,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也开始启动和发育。围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农业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建立起储备体系、风险基金及保护价收购余粮制度。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股份合作制逐步兴起和发展。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改革以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民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农村改革的成就,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基本建立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再次肯定了包产到户的改革方向。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又召开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农业书记会议,制定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文件,对包产到户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指出:“这是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现,标志着人民公社制度在实践中的解体。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5年春,这一工作全部结束,标志着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正式终结,中国农业完成了由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到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制度”的过渡。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带来了农业的大发展,国家粮食库存和农民存粮都大幅增加;棉油肉鱼果菜等产品供应充裕,价格也明显下降。这就产生了新的矛盾:农产品难卖、农民增产不增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2000年中央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重点抓好结构调整,这是整个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①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②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实行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③扩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④积极实施发展小城镇的大战略。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农村基本政策,要求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你如何看待30年来小岗村的变迁

让土地焕发生机

30年前,一场发轫于农村的经济改革,掀起了中国全方位改革的帷幕。

30年间,农村改革不断深入,领域不断拓宽,新一轮改革中,农村改革的方向何在?

农民以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为公司的股东,在保证每亩收入不低于800斤稻谷、现金入股年回报率不低于10%的前提下,他们还受聘成为园区工人,参与公司利润分配,获得自己的数百元工资收入。

发端于民间的智慧表示尊重: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能有效解决单一农户分散经营的弊端,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与土地经营权集中相比,农业生产服务的集中更符合中国国情:即在保持农民对土地经营权的政府或中介机构提供包括选种、播种、农药、收割等一系列的服务。通过这种方式也同样能形成规模经营。

不论是哪种方式,都应该坚持6条底线:坚守基本法律不违背、耕地保有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粮食产量质量不降低、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生态环境不破坏。

这就需要一系列政策的保证,经过多次讨论,最终成型的视察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扩大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试点,明晰的农村土地产权,保护农民权益;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相应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编制耕地占补平衡的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耕地,防止把农村建设用地指标集中到大城市使用……

拉动农村“大车”

由于历史欠账多,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仍然滞后,农村的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差距仍然很大。背负巨大包袱的农村,很难获得大幅度发展。

基层县市对此的反映却是力不从心。统筹需要实力,吃饭财政怎么可能拉动农村这辆大车?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是视察团里许多农业专家多年呼吁的难题。必须首先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这就需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支付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由城市逐步转向农村;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普通教育、职业培训和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探索财税体制改革,开展增值税转型试点;允许试验区整合使用涉农资金,强化市级以下财政;将城市维护建设税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农村,建立农村地区公共设施建设维护的制度性资金渠道……

拉动大车,需要强有力的车夫,统筹城乡需要更加简捷高效的政府。视察团对这种政府体系的定位是:城乡一体、精简高效、规范运转。

如何实现简捷高效,委员们也有自上而下的考虑:减少专业行政机构,整合市、区、县政府管理部门,设置综合运行部门;加快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并探索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政府发包购买服务,方便农民;针对农村新型社区,稳妥推进居村委会改革,扶持和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在试验区试行城乡居民按同等人口比例选举县级及以下人大代表等。

为农村发展“输血”

农村发展,资金相当“血液”。而现实情况是,本就“贫血”的农村,有限的资金仍然在大量外流。委员们认为,这与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金融体制有关。

单一农户由于不具备抵押财产而得不到贷款的情况正在得到改变,农民联合成立的公司从银行拿到了贷款。当地政府也积极搭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投融资平台,通过直接投资、委托贷款、贷款担保、贴息、补贴、奖励等支持方式,集聚金融和社会资金发展现代农业。

设立统筹城乡产业投资基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支持建立区域性非上市公司股权柜台交易市场和林木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各类农副产品期货交易市场,使农民和农业企业实现套期保值,抵御市场风险;开展村镇银行、农村信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发挥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等市场运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建立和培育土地质押担保中介机构;逐步构建农民土地质押的风险分摊机制,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等。

成渝两个试验区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让许多农户和公司遭受了灭顶之灾,也引起了委员们的深思。经过缜密的论证,他们提出应加快建立国家层面的巨灾保险制度,完善农业风险分摊机制。

改革试验原则上应当在现有法律和政策框架下积极推进,对确需突破法律和政策的内容,则须遵循有关程序上报审批,使试验区建设在整个西部乃至全国真正具有示范和带动意义。

标签: 期货

声明:

1、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2、本网站部份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3、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