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期货资讯 期货资讯

美国铜期货最新行情

美铜期货行情实时行情今日行情

1.今日美期铜价格行情查询(2021年12月10日)产品名称:美期铜,开盘价:4.316昨收价:4.316。

2.昨日铜价低开高走,受中秋期间外盘价格下跌影响,主力合约价格开于67650元/吨,不过国内价格相对坚挺,价格迅速反弹至68500元/吨上方,夜盘价格运行于69000一线。COMEX铜方面,截至9月23日隔夜COMEX铜报价4.2245美元/磅,涨幅2.39%,由于FOMC会议加息预期提前,COMEX铜高位震荡。

3.自9月初截止到COMEX铜期权总成交量40171张,日均成交2869张,较前值有所增加;最新期权总持仓量75176张,环比增加19910张,增幅36.0%。其中12月合约持仓量27878张,环比增加44.4%,最活跃持仓为行权价为5.00的看涨期权,持仓量2306张。

4.从COMEX铜期权总体来看,持仓量看跌看涨比例(P/C Ratio)当前值为0.22,环比增加0.02,成交量PCR当前值0.38,持仓量及成交量PCR均较前期有所增加。不过持仓量PCR处于相对低位,且成交量PCR较前期有所明显,目前投资者情绪整体保持中性。

5.从持仓分布来看,目前COMEX铜9月合约看涨期权最大持仓位为4.74,持仓量1136张,看跌期权最大持仓位为4.00,持仓量为734张。一般可以把看涨期权最大持仓位看作大部分期权投资者认为的标的压力位,把看跌期权的最大持仓位看作大部分期权投资者认为的标的支撑位。初步可以判断COMEX铜压力位大概在4.74,而支撑位则在4.00附近。

拓展资料

1.美期铜是纽约商品交易所进行期货交易的铜,一般是高级电解铜,但其他品质的铜如熔炼等也可以通过折算后进行交割,COMEX还进行铜的期权交易。交割等级:1号电解铜;交易单位:25000镑;报价方式:每磅美分;最小价格变动:0.05美分/磅;每日停板额:每磅20美分/磅;合约月份:连续3个月份及23个月内的 1,3,5,7,9,12月。

2.美期铜期货,世界上开展铜期货交易的交易所主要有4个: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CME集团下属的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和印度MCX交易所。LME与COMEX都有铜期货期权的交易。美期铜是在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简称COMEX)上市的铜期货合约,也称“美国精铜”。COMEX美铜期货合约是以磅为交易单位,报价单位是美分。COMEX是世界第三大铜期货交易所,COMEX铜期货期权则在1988年推出。

今天美国股市铜价开盘价多少

在刚刚结束的五一期间,伦敦金属交易所(简称伦敦金交所)铜价不顾人们此前“铜价将下跌并调整”的预测,继续高歌猛进,最终在5月5日达到7785美元/吨的历史高点,收于7700美元/吨,全周上涨585美元/吨,连续第八周上涨。

昨日,一向跟随伦敦黄金交易所走势的上海期货交易所铜价继续飙升,主要合约收盘价全线大幅上涨,涨幅在2210-3300元/吨,其中主力0607合约收于7.33万元/吨,全天成交4.8万手。

6月中旬至8月中旬,空调、冰箱等行业进入全面休整期,精铜消费进入淡季,需求大幅下降,导致铜价承压。今年以来,国内外铜价都经历了反季节行情。前三个月,国内铜价较伦铜明显停滞,LME与SHFE价差拉大,尤其是国内外现货市场。

自今年6月初以来,国际铜价持续上涨。LME现货铜价从6月初的3202美元一路飙升至8月中旬的最高点每吨3851.5美元,两个半月涨幅20.28%。而7月20日前一个月以及7月底至8月10日的近半个月内,国内铜价涨幅并不明显,甚至震荡下跌。上海现货均价从6月初的33980元/吨上涨至8月中旬的35297元/吨,涨幅仅为3.88%,与国际铜价20.28%的涨幅相差甚远。

资金推高铜价

从原因来看,一是需求不减,罢工潮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供应紧张,是国际铜价持续上涨的重要支撑因素。国内海关数据显示,今年6月和7月中国精炼铜净进口量分别达到142443吨和109559吨,仅仅是因为中国大量的进口需求刺激了国际铜价的上涨。今年7月,智利、美国、赞比亚铜矿罢工浪潮汹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对供需形势的担忧,推高了铜价。铜现货价格一路上涨至280-290美元/吨。

该基金利用基本面迫使市场做空,LME提高交易保证金和人民币升值加速了国际市场反向套利的撤退,推动了铜价的上涨。今年7月21日和27日,中国分别宣布人民币升值和LME提高交易保证金,对正在LME市场亏损的做空资金的反套更加不利,加速了做空止损回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铜价的上涨。国际投机资金利用现货溢价较高,尤其是当前供需紧张的局面强行做空,也加快了铜价上涨的步伐。

8月份之后,虽然LME库存不断增加,近期翻倍至65150吨,但与去年同期10万吨的水平相比仍处于低位,短期内库存对铜价的负面作用并不显著。而且消费旺季到来后,库存是否继续增加还有待考证,这也冲淡了库存增加带来的负面效应。

国内消费受到抑制。

相比之下,国内市场趋于理性,尤其是铜价高企对消费的抑制作用逐渐显现,现货价格疲软,与国际铜价背离。国内现货价格的弱势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者兴趣减弱。今年夏季电力供应紧张,江浙、广东、上海等主要铜加工基地的铜企业无法正常开工,产能闲置,需求疲软。今年国内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上涨,但消费者价格指数并未如期上涨,滞后时间延长,国内价格指数传导机制不畅,国内信贷紧缩降低了精铜加工企业的资金周转率。而且铜价高导致铜棒线材生产成本增加,空调、电视等下游产品价格未能跟随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国内对精铜消费兴趣减弱。

宏观调控效果显现,消费受到抑制。今年国家宏观调控给整个金属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除电解铝、水泥和钢铁外,精铜消费也受到间接影响。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均低于6月,钢铁、房地产等过热行业回落明显。这也是国内精铜消费增速下滑的直接原因。

国内供应改善

TC/RC成本自去年以来持续上涨,极大地刺激了冶炼厂的积极性。去年第四季度,中国冶炼厂与外国贸易商签订的加工费上涨至135美元/13.5美分,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4月和5月飙升至200美元/22美分。从铜精矿产量增加到精铜产量增加需要3-4个月的时间。按此计算,7-9月正好是精铜产量大幅增长的时期。国家统计局近期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国内铜产量同比增长18.2%,至138万吨。国内供应的改善打压了铜价。

中国铜进口增加。今年4月,国内LME、SHFE铜期货价比放大至10.3,精铜进口浮盈达到2000多元,刺激了国内精铜进口兴趣。7、8月份大量早期订单到港,比正常月度进口量高出约3~ 5万吨,大大改善了国内供应环境。中国海关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22.78万吨,1-7月进口125.3万吨,同比增长54.2%。

自8月中旬以来,国内消费市场并未出现回暖迹象,表明国内消费淡季比往年更长,今年9月国内市场仍将处于消费“寒冬”。国内铜价的持续疲软很可能导致国际铜价进入调整甚至大熊市。

国际铜期货行情走势图

国际铜期货行情截止到目前一直处于下跌,宏观经济形势铜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其需求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铜需求增加,带动铜价上涨。经济不景气期间铜需求萎缩,导致铜价下跌,在分析宏观经济时,有两个指标非常重要。一是经济增长率,或GDP增长率,二是工业生产增长率。进出口政策进出口政策,特别是关税政策,是通过调整商品的进出口成本,控制某种商品的进出口量,平衡国内供需的重要手段。自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对精炼铜进口实行零关税,高纯精炼铜出口税率为5%。铜母合金出口税率为10%,降低进出口税率。

1、铜消费的扩大与替代消费是影响铜价的直接因素,铜工业的发展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90年代后发达国家建筑业的管道铜大量增加,建筑业成为铜消费量最大的行业,推动了1990年代中期国际铜价的上涨,住宅美国开工率也成为影响铜价的因素之一。 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和电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铜消费的增长,成为支撑铜价的因素之一。在汽车行业,制造商正在提倡使用铝代替铜来减轻车辆重量,从而减少该行业的铜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铜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铜开始在医学、生物、超导和环保等领域发挥作用。 IBM(微博)在硅芯片中采用铜替代铝,标志着铜在半导体技术中的应用取得最新突破。这些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铜消费。

2、铜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衡量商品价格水平的基础。铜的生产成本包括冶炼成本和精炼成本。不同矿山计算的铜生产成本不同。最常见的经济分析是采用“现金流盈亏平衡成本”,随着副产品价值的增加而降低。 90年代以后,生产成本呈下降趋势。西方国家火法冶金的平均综合现金成本约为70-75美分/磅,湿法冶金的平均综合成本约为45美分/磅。湿法冶金铜产量占总产量的20%左右。国内生产成本的计算与国际不同。

3、加工费(TC/RC):加工费(TC/RC)的变化反映了矿山与冶炼厂在铜产业链中博弈地位的变化。随着铜资源的集中和冶炼能力的快速增长,TC/RC呈逐年下降趋势。必和必拓、江西铜业、铜陵2008年签订的TC/RC为47.2/4.72,较2007年年度条款下降21%。基金交易方向基金业虽然历史悠久,但直到1990年代才蓬勃发展。基金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的程度也明显提升。从近十年来铜市的演变来看,基金在很多大市场都发挥了作用。

4、资金有大有小,操作方法千差万别。基金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宏观基金,如套利基金,规模较大,从数十亿美元到数百亿美元不等,主要用于战略性长期投资。另一个是短期基金,由CTA管理。它很小,一般在1亿美元左右。短线操作依靠技术分析,故又称技术型基金。

标签: 期货

声明:

1、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2、本网站部份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3、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请联系